中國易學藝術研究院消息:五千年來,世人都過冬至節,卻不知冬至是個什么節日。冬至——是“天”的生日。
黃帝紀元4715年11月初5,就是中國的重大傳統節日——冬至。本篇撥中國文化遺音,奏冬至天籟之弦,演中國成為中國之實。
西元2017年12月22日,即黃帝紀元4715年11月初5,伏羲紀元7725年正月甲子日,天皇紀元約500萬年正月初“一”(天正月天正日);黃帝建子,神農建丑,伏羲建寅,天皇建一,即冬至——一個在有時間和空間以來,第一個建立的節日。
最初節日是時間和空間的“刻度尺”,這個刻度尺是現代意思的“節日”。造化之后印刻為記住一些不能遺忘的日子,后來的這個“記住”目的在聯通、接通、溝通,再到后來演變成了“紀念”,尚有溝通、防范、禁忌、恭賀、規律等意,延續至今就退化成了不知所謂的民俗。
“天”的屬性構架,約十六個字“生長收藏、成住壞滅、天圓地方、經緯綱紀”。在此基本屬性下天道演繹了春夏秋冬,這是生長收藏的再設計。這個“再設計”在天為“規律”,在人為“規矩”。“天”的物理顯性為天圓地方。在人文為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”,男持矩行“方正之道”,女持規,行“圓融之道”。“天”的冬至是圓點不能被設計,而只能被圍繞。冬至一陽來復,這一陽是先天一氣。冬至——是天的生日。
二十四節氣是九大天體配合北斗七星運作的結果,圍繞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,展開二十四節氣。斗柄指北,天下皆冬,太陽直射南回歸線,運行至黃經270°冬至。夏至一陰生一直到冬至,太陽放射到地球的“陽”逐漸被吸收至地心,到“冬至”開始一陽來復,從地心放射到高空和其他星球,地球上則夏天井水涼,冬天井是溫,節氣循環往復。夏盡秋分日,春生冬至時,冬至是春的萌動。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行南至(極點),日短之至(極點),日影長之至(極點),陰極之至,陽氣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這個節日全在一個“至”字,所以這個節日在遠古真正的名字叫——“至節”。
至節,這個“至”與宇宙最初的“至”是一脈,無極走向太極的那個點就是這個“至”,這個“至”化生了宇宙萬相。約理解為物理界解釋宇宙大爆炸的原力。也就是說冬至是不能夠被設計,只能被圍繞的一個節點。在遠古時代,這個節日是真正的“春節、過年”,后世和平時期也曾經撿起過這個記憶,《清嘉錄》曰“冬至大如年”,尤其在唐宋時期,全國要專門放七天大假的,相當于今天的春節假期。天的生日即是冬至一陽生,陰陽互易、陰陽交割、萬物亡寂、生機禁閉,是天道的屬性,是它自身的“文化”。陰陽交割的臨界點就是道本身,這就是天道文化的內涵,也是所謂國學的涵義之一。
天朝華夏五千年,炎、黃、堯、舜、禹、殷、周、秦、漢,一直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,相當于今天的春節,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,先民們把“冬至”視為一年歲首。炎黃至明清冬至日,全國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會舉行重大的迎歲盛典,這些盛典多為國之大典,類似于今天的國慶大閱兵+春節聯歡晚會。堯、舜、禹、殷、周時有專門的國家科學院及院士,持續觀測鳥、火、虛、昴四顆恒星的物理恒定,鑒定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的權威存在,周朝時則主要是以周公為領導,沿用傳統“土圭測景”的方法,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,還被載入了古籍。“土圭測景”是羲皇氏等一干人留下的科學方法,這種方法簡約而不簡單。周公代表國家“測土深,正日影,求地中,驗四時,定天保,依天室”,并用土圭法測得“日影”最長的一天,冬至,為新年。周代重要文獻,《周禮》記載冬至為年,“祀昊天上帝于圜丘”說的冬至時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壇 。《易》曰:先王以至日閉關,商旅不行。那時的閉關,與當代宗教和行者的閉關,有本質的區別,這是后人再也不會知道的秘密。《三禮義宗》):冬至日,祭天于圜丘,玉用蒼壁,牲用玉色,樂用夾鍾為宮樂,作六變。
天皇到炎黃到周秦,天的生日——冬至作歲首不變,是真正意義上的“新年”、“冠歲”、“春節”,拜年、賀歲、賀冬三宗合一,是三才合一、天人合一的天道節日。漢代早期“冬至”作歲首依然未變,只是沒有大假,一般只有小假三天,君不聽政、商旅停業、部隊休息、邊塞閉關。《漢書》殘留著上古的遺痕:“冬至陽氣起,君道長,故賀。”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政,擇吉辰而后省事”。到漢武帝時,他為了徹底在民間、政府貫徹儒學,采用了他自己都不懂的“太初歷”把正月和冬至分開,變成了一個“冬至節”,開始演變成了“小年”的叫法,拜歲和賀冬開始有了不是很明顯的分別。但這個小小的改變卻徹底的改變了中國文化,后世政治人文幾乎徹底偏離了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的天道文明,生生的撕碎了“天人合一”的華夏根基,整個華夏開始背離了天道文明的軌跡。那時對冬至前一日還有“添歲”或“亞歲”的叫法,這兩個詞的意思是說“年”還沒過完,但已經長了一歲,這說明國家規定上雖然變了,但民間在習慣上還是默認是過年。那個時候的“冬至”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的兩個年,一個是西元“新年”,一個是中國“新年”,為了區分后者多叫春節、新春。到了后漢人逐漸成為“進酒肴,及渴賀君師耆老,如正旦。”,大概是說節日氣氛如同過年。到了現代人,則研究為“冬至過節源于漢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”。國學任重道遠。
到了唐宋,開始恢復了七天大假,單位要舉行祝賀儀式,單位還每年都發專門的新衣服作為福利,人們都在冬至穿新裝。同時恢復了冬至祭天祭祖,天子依然率三公九卿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,及在國家特定的天壇祭天,祭天時要下跪12次,叩頭108個,第二天還要在大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;黎民百姓則向長輩門行磕頭大禮。或許新中國也有那么一天會例行放假吧,七天?春節再來七天?有一天國人自然給長輩磕頭而沒有尷尬的感覺。后世元明清相對沿襲古俗,《景物略》:百官賀冬畢,吉服三日,具紅箋互拜,朱衣交于衢,一如元旦。《時紀勝》:長至......國大典。辛亥革命后也將冬至定為重大節日。時至今日冬至已經變異和淡化,仍有依稀的關于氣候預測、飲食風俗、養生名堂、祭天祭祖、地方習慣殘存在民間。
在民間,關于氣候,每個地方都流傳諸多預測氣候的諺語,根據冬至的冷、暖、云、霧、陰、晴、風、霜、雨、雪,預測之后不同時間段的氣候,使用的科學方法論是長期觀察法,都是世世代代科學實驗的結果。這種觀察法,也可以叫“全息觀察”法,這種全息關系是一種“對立統一的全息”,當代人喜歡談“全息”,但這個基本全息組件都不知道的。冬至的氣候“對立統一全息”未來氣候。如,不同區域的觀察結果:晴冬至,年必雨。冬至晴,春節陰。冬至晴,明年陰雨多。冬至晴,新年雨﹔冬至雨,新年晴。冬至冷,春節暖﹔冬至暖,春節冷。冬至不冷,夏至不熱。冬至西北風,來年干一春。冬至強北風,注意防霜凍。冬至下場雪,夏至水滿江。冬至西南百日陰,半晴半雨到清明。古代人甚至根據冬至氣候來預測物價,及人與國的運氣健康、風調雨順、旦禍福夕,是河圖洛書的應用,這二書沒那么復雜。
天的生日之際,以飲食縱橫寰宇的中國人,民間演繹出很多吃法,最具代表性的是餛飩和餃子。小時候心理總犯嘀咕:混沌和餃子有啥區別,不是一會事嘛。事實證明小孩子的超感覺很多是正確的,而不是可笑的。這混沌和餃子其實是一回事,簡單說就是餃子和餛飩是一個名字,餃子是從混沌發展出來的.....噢.....好難解釋的感覺^V^。遠古時用面皮做的不同款式的餛飩(餃子),被命名成了一些新的叫法“九鼎餛飩”“月牙餛飩”,后世如唐朝等又叫餃子為“偃月餛飩”,宋代叫“角子”,明清至今對面皮包裹的“混沌”多默認為“餃子”,有的地方叫抄手,有的又叫水餃。一個用面粉,一個用面皮,一個從冬至在人間被建立就印刻上“餛飩”的名字,一個在圣人濟世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名字。《傷寒雜病論》張仲景,曾用羊肉兌上白廣椒、當歸、茴香、肉桂等中藥,下鍋煮熟后撈出羊肉,加上蔥、姜、蒜、蘿卜等剁碎,撒上油、鹽、辣椒或糊椒面,用面片包成“餛飩/餃子”,煮熟趁熱吃下后渾身大汗,幫助人們驅寒氣、治傷寒、療凍瘡。
混沌等于餃子,餃子等于餛飩。冬至進補,來年打虎。為什么要在“天”的生日這天吃餛飩?因為天的本體名曰“混沌”,混沌為一切父一切母,“餛飩”與“混沌”諧音,餛飩等于混沌。圣人為了將這個記憶隱藏在民間,通過吃餛飩隱義打破混沌,開辟天地,剔除蒙昧,走向光明。餛飩就是元始天尊,元始天尊就是混沌未分,道氣未顯的第一“天”。古言: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,頗似天地混沌之象,故于冬至日食之。天初制“冬至”,故,華夏家家戶戶于“至節”吃餛飩/餃子,不忘吾本天子,不忘吾乃天生,不忘吾乃天朝,不忘家的榮光,不忘回家的路。具著這個明明造物的愛意,媧皇氏、祝融氏、共工氏......文人雅士、三教九流、達官顯貴都曾經留下過很多關于冬至美食的美麗故事,滋養著著一代又一代的“天下人”,提醒著一個輪回又一個輪回的天朝子民。
“天”的生日在中國的美學世界,有很多美學表達。在文化界以九九消寒圖、九體對聯為代表。九九消寒圖上有繁體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”九字,每字九劃,共九九八十一劃,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,則為紅;陰則為藍;雨則為綠;風則為黃;落雪填白,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;“雅圖”則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,每枝九朵,一枝對應一九,一朵對應一天,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,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。九體對聯,每聯九字,每字九劃,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,是真正意義的迎春聯、真正的天候預報。冬至三候濃縮于此,一候陽至,二候陽初生,三候陽升。文人更高級的玩法是音樂,根據“十二律”,把葦膜燒成灰,放在律管中,存于密室內,根據音律顫動后灰的狀況來測定九九氣候。在人民群眾的美學世界,最出名、最具影響力的則是九九歌,人們依著長期的經驗進行了描述和概括,編成謠諺,流傳于坊間地頭,真實、生動、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、物候變化狀況。華夏各地氣候不一,“九九歌”的內容也略不同。我們那里的數九歌感覺最朗朗上口:一九二九懷中插手;三九四九凍死豬狗;五九六九隔河插柳;七九六十三,皮袍子脫給狗穿;九九八十一,莊稼老二田中立。
九九歸一,數盡花開,春江水暖,鶯飛燕舞。為什么要數“九”?而不數一、二、三?華夏古來傳承以九為尊,因為九“至陽”之數、至大之數、造物之數。“天”陽長陰消,暖來寒去,“至陽之數”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,累至九次已到了頭,一陽來復,冬去春來。造化總制數之一108,等于12個9。冬至一陽來復,108是一個周天的運作,以北極星為總綱,北斗星為用綱的體制循環;是天歷的規,天體的律。在中國文化是天罡地煞的和,是周天星斗運轉之數,一個周天:1元12會24星宿36天罡72地煞108周天。在伊斯蘭教,108指的是真主。在佛教,108顆念珠代表108種煩惱,每顆珠子都是洗心的法器。在修行人的世界則是“冬季一陽來復始,霹靂一聲震動天”之后的復數。......。
重大節日,中國美學,美食是不能缺席的,九九之日,養生之時。冬至期間是陰陽互易、交割、消長之“至”點,人體極易受寒、流感、生病,首先須防寒、吃混沌、喝熱湯、避寒風、避冷水、避生冷飲食。特別是長者,冬至期間發病率會激增,務必在此期間大養護,來年必生龍活虎的廣場舞。
其次養生養心,以靜為主,運動少量出汗,工作勿過度勞累;養心要靜神少慮,避免思考多、情緒多、話多,常在冬日的暖陽里閉上你晶瑩剔透的雙眼陽光浴、微微低頭有事沒事打個盹、睡前泡泡腳、休閑時去艾個灸什么的。
再其次就是九九天的大作業——“補”。三九補一冬,明年紅通通。滋陰潛陽,藥補不如食補。那美食怎么個吃,菜是優雅的吃法?中醫溫補上建議都用肉類配枸杞、馬蹄等燉煮,但我并不倡導大家吃肉,原因并非我是素食主義,科學原理是冬主燥,在人體就是“火”,吃肉容易上火,但是一般人實在做不到無肉不歡,選用骨頭就好了,事實上人間最美的味道是味覺系統修復后,一杯白開水里品出的千百種滋味。滋陰益腎、填精補髓選用:堅果、木耳、黑棗、芝麻、黑豆等食材。平補則選擇溫寒適中不傷脾胃的蓮子、芡實、苡仁、赤豆、大棗、燕窩、銀耳等食材。總之多吃維生素、纖維素類,慢慢吃飯,少量多餐。人生,唯美食不可辜負,但不要貪杯哦,不然來年減肥又成了你的大工程。
先民在冬至期間養生養心的方法很簡單,沒有太多美食上的考究。他們通常是閉關,放下萬緣、放下萬事,靜坐、靜養、或入定,很簡單的方式。易經《象》曰:雷在地中,復。先王以至日閉關。先民閉關只與天道合體而閉,雙手合十先民有三種合法,和后世宗教演化的閉白關、黑關、紅關不同,讓我們同天下的閉關師一道推動先民之學,天人合一的二階段就是三閉合一。冬至為復卦,震下坤上,陰氣收斂至極,陽氣復歸最內,復卦陰消盡而子時一陽來復,歸根入靜,靜曰復命。條件允許的可以在家閉關一日或三日、七日,閉關養靜,蓄陽,復歸。閉關期間少動,觀靜,養靜,多睡,多清凈,多呆若母雞;不語、不想、不念、多觀、多照、多讓觀自在出來。潛龍勿用之時,忌妄動思慮、妄動身心傷精、傷腎氣、耗元氣。愿你擁有健康,正確的生命,祝大家“至節快樂,生日快樂”。
“至節”一陽來復,天之生日,預示著下一個春天的喧嘩,又一個輪回的綻放,曾幾何時智慧、勤勞、善良的中國人都通過“至節”來慶祝新年、恭候新春、銘記造化,新年里舉國祭祖、全家團圓、鄰里互賀,同祝我們老“天”爺的生日。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,我們有!!!我們遺忘了、失憶了、失落了,只有我們在哭訴時才會不自知的喊出他——“我的老天爺啊”,如各類場景“媽”字出口一樣自然。他,是所有生命的圣父,他,至微至慈至幽至玹,在圣誕節——來臨之際,請允許東方與西方的圣誕節合一,讓我們年輕人同時為他們狂歡吧,我們缺他一個圣誕夜,已,太久,太久,太久。
我想在中國的美學世界寫下一首歌,終有一天,這首歌的旋律能用最美的童音飄蕩在這片美麗的天空,后世東西方圣誕節合一共享這天道光輝時,這首歌能夠為坊間所傳唱,若再有一輪回者在這個空間或不同空間用不同的方式講述天道文化,他配的音律會有多一個選擇,因此讓悅我們耳的《鈴兒響叮當》變得更加動聽、豐富、圓滿。來來來,取我盆、缽、碗、筷.....:
《天之生日》
一陽復始,天之生日。
冬至冬至,天籟又至。
一弦奏起,天之生日。
冬至冬至,元音又至。
生長收藏,圓方矩規。
元亨利貞,天道將至。
大地默默,蒼穹寂寂。
萬物翹首,四時將至。
天之生日,天之生日。
九九歸一,花香蝶至。
天之生日,天之生日。
天人合一,花香蝶至。
![]()
地址: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洋河路9號B幢9-2
電話:010-51669711 023-67755083 郵箱:yxyshhh@163.com |
本站內容為重慶吉來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向吉來先生原創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,否則,追究法律責任。
|